哪些短小精悍的词语能像金子般闪耀短金词语通常指3-5个字的精炼表达,既浓缩智慧又琅琅上口。通过解构上千条谚语、成语和网络热词,我们发现高频短金词往往具备隐喻生动、音韵铿锵、用途广泛三大特征。2025年的新兴短金词更倾向于融合科技人文双重属...
为什么Standard Chartered会被翻译成渣打银行
为什么Standard Chartered会被翻译成渣打银行“渣打”音译自“Chartered”,源于该行1853年获得的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身份,中文名舍弃了“标准”直译而保留历史特征,同时粤语发音与英文高度吻合,形
为什么Standard Chartered会被翻译成渣打银行
“渣打”音译自“Chartered”,源于该行1853年获得的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身份,中文名舍弃了“标准”直译而保留历史特征,同时粤语发音与英文高度吻合,形成兼具历史渊源和地域适应性的特殊译名。
音译与历史的双重选择
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该行特许经营权,其全称中“Chartered”(意为“特许”)成为核心标识。19世纪进入香港时,粤语区将“Chartered”依发音译为“渣打”,既保留了[tʃɑːtəd]的爆破音音色,又通过“渣”(粤语读zaa1)和“打”(粤语读daa1)两个常见字实现快速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译法主动舍弃了“Standard”(标准)的直译,反而强化了金融机构最看重的特许经营权属性——正如汇丰银行(HSBC)的译名强调“汇通天下”,渣打二字隐含着“皇家特许”的信用背书。
殖民时期译名的地方性策略
在电报时代,跨国银行译名往往追求发音简短醒目。同期进入中国的“Hongkong Bank”译为“汇丰”,而“Chartered”选择“渣打”,均采用两字结构,符合当时商业机构命名习惯。相较之下,普通话发音“zhā dǎ”与英文原音存在差异,这也印证了该译名诞生于粤语语境。
译名背后的商业逻辑
在20世纪初的亚洲市场,渣打银行与麦加利银行(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等机构并存。通过保留“渣打”译名,既区别于竞争对手,又延续了品牌认知的连续性——即使2006年韩国第一银行并入时,英文名调整为Standard Chartered,中文名仍坚持使用已沉淀150年的“渣打”品牌资产。
Q&A常见问题
为什么不像其他银行那样采用意译
19世纪外资银行中文命名存在“音意分离”现象:汇丰(HSBC)取“汇款丰裕”之意,而花旗(Citibank)源于大楼星条旗标志。渣打选择全音译,可能因其特许经营属性难以用中文简练表达。
这个译名是否存在负面联想
“渣”在现代汉语确有贬义,但在粤语中“渣”作为记音字无特殊含义(类似“咖喱”的“咖”)。银行曾于1990年代评估过更名可行性,最终因品牌认知度放弃调整。
其他语言如何处理“Chartered”
西班牙语区直接译为“Estándar Chartered”(标准特许),日语则音译为“スタンダードチャータード”,可见中文译名的地域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