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得利理财产品真能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吗2025年市场数据显示,利得利理财通过"固收+"策略与AI量化模型结合,年化收益率稳定在4.8%-6.2%,但需注意其地产类底层资产占比达35%的潜在风险。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收益结构、...
中行理财突然赎回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市场信号
中行理财突然赎回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市场信号2025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集中赎回现象,实则反映当前市场利率下行压力加大与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双重冲击。通过对银行流动性管理需求、资产回报率变化及监管政策的三维分析,核心动因可归结为负债端成本承压与

中行理财突然赎回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市场信号
2025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集中赎回现象,实则反映当前市场利率下行压力加大与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双重冲击。通过对银行流动性管理需求、资产回报率变化及监管政策的三维分析,核心动因可归结为负债端成本承压与资产端收益倒挂的困境,迫使机构主动调整持仓结构。这种系统性调仓行为可能预示着固收类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加速下的生存博弈
截至2025年Q2,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破2.5%的历史低位,而银行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仍维持在3.2%左右。这种日益扩大的剪刀差,使得采用"资金池"运作模式的老产品面临严峻的利差损风险。当底层资产到期收益率无法覆盖预期收益时,银行不得不选择提前终止合约,这正是近期"破净"产品集中出现的根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赎回潮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根据Wind数据,主要涉及2023年前发行的期限错配型产品,而符合新规的每日申赎类现金管理产品反而呈现资金净流入。这种分化证实了市场正在经历从刚兑预期向净值化认知的艰难转变。
监管政策倒逼的合规调整
资管新规过渡期虽然在2021年底结束,但真正意义上的净值化转型在2025年才迎来决战时刻。银保监会年初发布的《理财产品估值指引(最终版)》,明确要求所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必须采用市值法计量。面对这个监管"大限",部分银行选择主动收缩存量非标规模,导致理财资金链出现连锁反应。
嵌套结构拆除的蝴蝶效应
此前通过多层通道投资城投债的理财产品首当其冲。当监管要求穿透披露底层资产时,这些产品既无法满足流动性匹配要求,又暴露在地方债务风险之下。中行作为国有大行,其赎回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全行业做出风险出清的示范。
市场流动性陷阱的预防性应对
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202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明显扩大。为保持足够的流动性缓冲,商业银行被迫提升现金资产占比。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主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已升至2.1%,较去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这种预防性流动性储备需求,客观上加速了理财资金的回流。
Q&A常见问题
赎回潮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吗
目前来看属于可控范围内的结构调整。银行理财子公司资本充足率普遍达标,且央行已通过定向MLF提供流动性支持。但需警惕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
投资者现在应该怎么办
建议重新评估自身风险偏好,将部分资金转移至指数增强型产品或国债逆回购等低风险工具。对于持有期超过1年的资金,可关注养老理财等长期产品。
这种现象会持续多久
预计将持续2-3个季度,待存量非标资产自然到期和新的估值体系完全落地后趋于平稳。但理财收益率中枢下移将成为新常态。
标签: 银行理财赎回资管新规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净值化转型流动性管理
相关文章

